当前位置:恋上书阁>其他类型>崛起崇祯>第八十四章 军情通报

第八十四章 军情通报 (1 / 3)

乾清宫偏殿,墙上挂着宽大的舆图,地上摆放着巨大的沙盘,崇祯皇帝和六个军方的大佬,召开了军情会议。

当然,说会议显然有些不合适,说军情通报更恰当些。

只不过,应该讲的变成听的,应该听的变成讲的了。

偏殿中间,崇祯皇帝拿着棍棒,指着沙盘对围在他身边的军方大佬说道:

“诸卿,根据厂卫情报,朕判断鞑虏将由北边过京城,自涿州分兵八道,一沿山下,一沿运河,于山河中间,纵兵前进。”

崇祯皇帝话音刚落,殿内响起一片抽冷气的声音。

因为如果情况属实,鞑虏深入内陆上千里,大明朝廷将受到重大的打击,损失惨重。

在他们心里,在皇太极运筹帷幄,多尔衮、岳托指挥清军破关的那一刻起,就注定了明朝廷和明军失败的命运。明朝廷对于清军入塞毫无觉察、毫无准备、决策应对失当,步步都是臭棋。

估计明朝廷仍然认为这一次和1636年阿济格入塞一样,在北京附近转悠几天就走了,没有谁会想到清军会深入内陆上千里,在河北、山东烧杀抢掠,“仅济南城,死尸即达十三万具,全城财物焚掠一空。自京郊庆都、新乐、真定、栾城、柏乡、内丘,至顺德,行程千里,一望荆棒,四郊瓦砾”,整个畿南郡邑,民亡之十九”。

明朝廷对清军态势有三不知。

第一,不知道清军兵力。史料没有清军兵力的记载,但分析来看,满、蒙八旗、汉军旗及蒙古各部皆有参与,按照通常的说法,入关前满洲牛录308,蒙古牛录76,一牛录标准人丁300人,考虑到不满员,全按200计算,共76800,再参照第四次阿巴泰入塞“率内满洲、蒙古、汉人二十四固山各固山额真官军一半,外番蒙古兵一半往征明国”用了一半兵力计算,38400,再加汉军八旗和外藩蒙古各部,最少有5万人吧,除去炮队,全是骑兵。第二,不知道清军动向。明史记载:“大清兵南下,三路出师:一由涞水攻易,一由新城攻雄,一由定兴攻安肃”。《崇祯实录》记载“十一年十一月,清兵自良乡,高阳,逐州向河间,闯入塞,分四道,一趋沧灞,一趋济南,一趋临清,一趋彰德卫辉”。满清官修的《东华录》记载:“左翼睿亲王多尔衮奏:臣等毁明边关入,两翼兵马,约会于通州河西,由北边过燕京,自涿州分兵八道,一沿山下,一沿运河,于山河中间,纵兵前进”。清军南下的动向,应该以清军史料为准,明史和《崇祯实录》的记载应该是明朝廷的判断,显然判断有偏差。其实清军分兵八路南下,给了明军一个绝好的战机,后面有分析。

皇帝不懂兵,自废武功,兵部也不懂吗?

最令人匪夷所思的还不是情报系统的瘫痪,而是明朝廷对清军入塞的视若无睹。为什么这么说?当然有人会说几千里长城防线防不胜防,没错,防不了,既然防不了,那就不防。
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