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恋上书阁>历史军事>中华苍穹>第三百九十六章 中俄大战,一触即发

第三百九十六章 中俄大战,一触即发 (1 / 7)

犁一条沟就叫封,在沟边挖出来的土堆上种上树就是建,合起来就是封建,也叫分封。但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,却说法不一。根据史记记载,黄帝时代,“诸侯咸来宾从”、“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”、黄帝“置左右大监,监于万国”,这描述的便是早期的封建制度。五帝三代时期不断发展,到周朝时周公定礼之后,封建制度的完善程度达到顶峰。柳翼谋谓:“自唐、虞至周皆封建时代,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”,即从尧、舜经夏、商到周朝,采用的都是封建制度。

秦始皇一统六国,废除分封制,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。汉初又兼采之,七国之乱平定之后,封国的官吏全部由中央任免,诸侯只征收租税,封国名存实亡。魏晋以后,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制,其性质不全相同,变的有名无实。然而在交通极其缓慢的时代,从中央发出的命令抵达边境长的需要数月之久,以至于中央朝廷无法及时得知偏远地区的情况,为了有效及时的处理边远地区的各种事宜,中央朝廷只得放权给边远地区的各级行政官员,以至于他们除了人事权外可谓对地方有生杀大权。如此大权利在掌的官员所以也被叫做封疆大吏。

说到底,还是逃不出这个封字。中华的建立的在延续满清的基础上,那自然无法全面变更千年以来的惯例――分封。而且秦始皇正是过于激励的全面撤掉分封制,也是引发地方豪族反抗的原因之一。既然有前史为鉴,那自然不重蹈覆辙。所以李明回京的第一次会议就在讨论分封天下,这也是接拢本朝新贵的机会。

分封的爵位是可以传给后人,这也迎合了这个时代荫福后人的想法。所以李明受到新贵们无比的拥戴,就在大家讨论爵位名号之时。只有李鸿章在反对,不对他反对不是封爵本身,而是反对封爵的时间。就如同他说自己一样,还打算拿个上国公的封号呢。

分封的仪式被延后了,但分封的事情依然在继续。很多分封的名号已经都确定了。比如李鸿章的齐国公、孙家鼐的吴国公、翁同龢的越国公等等,这批老臣将在封爵之后正式退出朝堂。因此李明特批了一批公爵作为奖赏。而正当年的严复等人最高爵位只是侯爵,严复是闽官侯、唐绍仪是香山侯等等,文官基本都是以家乡的名为侯爵。武官则不同,以号封侯。邓世昌是致远侯、吴德仁是靖海侯、王士珍是定襄侯等等。当然还有大量的伯、子、男等爵位。这些名号被“一不小心”流露了出去,这些跟着李明起家的臣子各个兴奋异常,他们都知道,其实推迟封爵就是等打完这俄国这一仗。这一仗无论前方作战还是后方补给,只要出了纰漏这爵位就不一定跟自己有关了。所以为了爵位,各级臣工对战事都非常上心。这也是前线战事万般顺利的重要原因。

新贵要奖赏,旧贵也要安抚。在“泄露”出来的朝廷封爵名册上就赫然写着两广总督长沙侯谭钟麟,这么一位大病初愈、已经对新朝再无作用的老家伙都封爵为侯,其它人正当年的官员有没有呢?

别看李鸿章体弱多病很少上朝,其实这一切都是李鸿章一手安排的。就像他跟李明说的那样:皇上手握兵戈之威,再拿出爵位诱之以利,整顿全国上下使其一心方能于列强一拼。当然李鸿章做任何事都会带点自己的小心思,他知道自己的几个儿子不成器。只希望皇上能看在他一心为国的份上,给他几个不成器的儿子一个富贵的日子罢了。
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